習慣心理學
習慣的力量
「習慣」一詞很常被提及。你的家庭醫生鼓勵你養成一天五蔬果的「好習慣」,你的朋友很擔心自己上床前划手機的「壞習慣」,也可能有過音樂老師敦促你做音階練習,直到你感覺「很習慣」,或者你曾經告訴過自己要「養成習慣」,一週去健身兩次。
這些用詞在對話中都很合理,但是心理學家對用詞講求精準。其實,並非任何你做的事、想做的事,頻繁或常常做的事都可以算得上是習慣。上述有些情況更加目標導向(希望在未來能夠達成),有些是意圖(計畫接下來要做的事),有些是技能(能夠演奏一致的音符),而非習慣的本質。慣例,比如固定去健身,可能會變成一種習慣,但是並非一定會變成習慣。那麼習慣究竟是什麼?要如何才能養成好習慣,破除壞習慣?
習慣如何形成?
習慣就像大腦的自動駕駛。
在心理學中,稱一項行為變成習慣有時具有非常精確的意義,雖然在這個概念中有些模糊地帶會引起爭議。被認為是功能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美國的哲學家暨歷史學家威廉·詹姆斯(Wiliam James)在19世紀後半活耀時,人們就已經知道了習慣的主要特徵之一。
詹姆斯於20世紀初期提出的看法中認為,習慣就是「自發性的行為」。他的意思是一旦一件事是習慣,就能不假思索地去做。根據這個想法,今日的心理學家說習慣之所以成為習慣,是因為這是一種行為,或是一連串有所關聯的行為,在環境的特定暗示下自然發生。
輕鬆當個習慣駭客
- 更環保的習慣
讓作對的事情更容易 (並讓做錯的事情更困難)
- 社群媒體習慣
如果想集中注意力,就把通知關掉
- 打造更佳的學習習慣
使用好習慣來幫助建立期他的好習慣
- 建立運動習慣
只要每天2分鐘,就能抓住健身的要訣
內容摘錄自:《BBC知識》國際中文版 149期 p.39-47
HyRead線上圖書館的延伸閱讀
小習慣養成複利人生
拖延心理學:為什麼我老是愛拖延?
習慣形成性格
品格,成就人生的力量
走進好習慣的世界
心智與思想控制
習慣出高效
給大人的童話心理學
行為暗示心理學
焦慮心理學
好書推薦
原子習慣
習慣致富
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
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
彈性習慣
慢老
從習慣洞察人心
用12個習慣祝福自己
打造理想人生的習慣大全
早上最重要的3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