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CB產資組ITIS研究團隊
莊昭儀
2024年10月
癌症對人類健康的巨大威脅和治療需求之迫切性,再加上全球人口高齡化,使癌症成為整體醫藥產業中最重要的領域,癌症藥品的研發涉及複雜的生物技術和臨床試驗,也促使大量資金和資源投入該領域。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SCO)專注於癌症領域,成立於1964年,在全球150多個國家擁有超過45,000名會員其每年舉辦之ASCO年會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癌症領域會議,同時也名列全球前5大生物醫藥會議,每年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千名專家和學者參與。2024 ASCO年會於5月底至6月初在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舉行,約有44,000名醫學及癌症相關專業人士參加,遠超過2023年的3萬與會者,收到的摘要數量則創紀錄的達到7,000篇,再次顯示醫藥產業對於癌症方面的高度重視和積極佈局。本次ASCO年會以精準醫療和創新癌症治療技術為核心主題,涵蓋多項重要臨床研究和最新醫療成果。年會期間,各國與會者分享最新的研究發現,討論臨床試驗結果,並展示最新的癌症治療方法和藥品開發進展;年會期間專題討論涵蓋放射治療、化學療法、免疫治療、生物標記、靶向治療、核酸藥品和AI精準醫學等。
資料來源:DCB產資組ITIS研究團隊(2024/10)
圖1 (a)ASCO主席強調癌症治療應重視在病人照護與關懷;(b)ASCO會場穿堂
一、ASCO年會突破性癌症研究成果引領治療新趨勢
ASCO年會是許多重磅臨床試驗結果的首次發表平臺,這些結果對於新療法的核准和臨床實踐有著重要的影響,甚至近一步的影響臨床治療指引的制定。臨床試驗結果的發表通常引起廣泛關注,並成為會議的亮點,2022年ASCO年會時,DaiichiSankyo與AstraZenecae共同開發之Enhertu的DESTINY-Breast 04研究結果發表現場罕見地出現全場起立鼓掌的情況,接著在2023年AstraZenecae的Osimertinib佔據了大會前2日的新聞熱度。2024年ASCO年會也有多場全場起立鼓掌的報告,如:Osimertinib的LAURA試驗結果分享、Lorlatinib的5年CROWN試驗數據報告、Durvalumab的ADRIATIC試驗結果分享,會議現場可以感受到這些成功的臨床數據對於與會專家或是臨床醫師的鼓舞,以及在疾病治療上的突破與進展。接下來將回顧2024年ASCO年會的幾場重要突破性報告:
臨床III期NADINA試驗,術前雙重免疫治療方案Nivolumab併用Ipilimumab有效改善第3期黑色素瘤患者之預後:試驗結果顯示在治療性淋巴結清除手術前,使用2個週期的Nivolumab(BMS產品)併用Ipilimumab(BMS產品)顯著地降低了可切除的宏觀(macroscopic)第3期黑色素瘤患者的疾病進展、復發或死亡風險;術前輔助治療與術後輔助治療相比,增加了26.5%的12個月無事件存活(Event-Free Survival, EFS)期。此外,雙重免疫治療方案,在不導致毒性顯著增加的情況下,可使59%的患者跳過術後輔助治療。NADINA試驗是癌症領域中第1個評估僅由用免疫療法而無需額外化療的術前輔助治療方案的臨床III期試驗,更重要的是NADINA試驗將有機會成為輔助免疫療法的模板,拋棄採用的術前輔助治療加術後輔助治療的「三明治」方式,並納入依據患者反應設計的輔助治療,這種方法可以為患者縮短住院的時間,並節省大量資源。
臨床III期LAURA試驗,Osimertinib顯著改善不可切除的第3期EGFR突變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無惡化存活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LAURA是第1個評估不可切除的第3期NSCLC病患在放化療(Chemoradiotherapy, CRT)後,再施予標靶藥品的臨床III期研究。該研究結果顯示,在將標靶藥品–Osimertinib(AstraZeneca產品)給予接受含鉑化合物為基礎的同步化學放射治療(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cCRT)或是依序化學放射治療(Sequential Chemoradiotherapy, sCRT)後無進展之病人後,與安慰劑的5.6個月相比,Osimertinib可以顯著延長病人的無惡化存活時間(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至39.1個月。在講者Suresh S. Ramalingam博士宣布這個結果時,在ASCO年會會場中最大會議廳的聽眾全場起立鼓掌了數秒之久,可見該研究成果的重要與突破性。這是EGFR酪氨酸激酶抑製劑(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首次在這種情況下顯示出如此的益處,具有改變臨床實踐的意義。
全球每年診斷出的200萬名NSCLC患者中,有20~30%患有第3期疾病,其中約60~90%患者是無法切除的NSCLC。目前這些患者的標準治療是CRT後的Durvalumab(PD-L1單株抗體)鞏固治療(consolidation therapy)。一些探索性分析和回顧性研究,如PACIFIC試驗的分析顯示,Durvalumab未能改善EGFR突變疾病患者的存活結果;而免疫治療藥品的益處尚不確定,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這種情況核准的標靶藥品。LAURA試驗重新定義了治療模式,證明Osimertinib在EGFR突變性疾病中顯著優於免疫療法,從而為患者護理樹立了新基準。另,LAURA試驗與其他臨床III期肺癌研究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沒有明確限定Osimertinib的治療週期,而是無限期地提供治療直到疾病進展。
臨床III期ADRIATIC試驗,期中結果(interim results)顯示Durvalumab提高了局部晚期小細胞肺癌(Limited-Stage Small Cell Lung Cancer, LS-SCLC)的存活率:ADRIATIC是首個顯示免疫療法對LS-SCLC患者有益的臨床III期試驗。LS-SCLC患者的標準治療(Standard of Care, SoC)是鉑類cCRT ± 預防性顱腦照射(Prophylactic Cranial Irradiation, PCI);ADRIATIC評估Durvalumab ± Tremelimumab(CTLA-4單株抗體,AstraZeneca產品)作為cCRT後未進展的LS-SCLC患者的鞏固治療。ADRIATIC試驗的期中結果發現,與安慰劑組相比,使用選擇性單株抗體Durvalumab進行鞏固治療之LS-SCLC患者的生存率改善具有統計學意義和臨床意義。Durvalumab組的中位存活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 median OS)為55.9個月,而安慰劑組為33.4個月,增加將近兩年的時間,另,Durvalumab組的PFS為16.6個月,而安慰劑組為9.2個月,相差7.4個月;顯示Durvalumab能顯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並降低癌症復發的風險。此外,期中結果顯示Durvalumab治療的耐受性良好,並且與免疫療法既定的副作用特徵一致。
儘管該研究的最終結果尚未公佈,在2024年ASCO年會上公佈的研究結果顯示,Durvalumab可能成為數十年來該族群的第1個新治療選擇。ASCO會場上,MD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的評論員Lauren Averett Byers博士表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治療LS-SCLC患者的方式沒有發生顯著變化,當時的化療和放療組合成為治療標準沿用至今」,該結果是LS-SCLC治療向前邁出的一大步,將有機會建立新的治療標準。
二、核酸藥品是否參與了ASCO的年度盛會?
mRNA技術在COVID-19疫苗中的成功應用,為核酸藥品開闢了廣闊的應用前景和市場空間,而核酸藥品是否也參與了ASCO的年度盛會?mRNA疫苗的2大領先公司中,Moderna關於V940(mRNA-4157)的3份摘要已被2024年ASCO年會接受,並且有一場口頭報告。V940是Moderna與MSD共同開發的mRNA客製化癌症疫苗,由34種新抗原編碼組成,在進入人體後可以轉譯成抗原並活化免疫反應。在2024年ASCO年會中講者Jeffrey S. Weber介紹了Keynote-942(mRNA-4157-P201)臨床II期試驗,該試驗比較V940併用Pembrolizumab或是單用Pembrolizumab在給予完全切除高風險第3B-4期皮膚黑色素瘤(completely resected high-risk stage IIIB–IV cutaneous melanoma)的患者後,對於患者無復發存活期(Recurrence-Free Survival, RFS)和無遠處轉移存活期(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 DMFS)的差異。目前的分析顯示,V940併用Pembrolizumab具有持久且有意義的長期RFS和DMFS益處。Moderna除了在口頭報告中發表關於mRNA療法的消息外;在海報展演的部分,也有關於mRNA療法的研究發表,如:在惡性實體瘤中注射IL-12自我複製mRNA–JCXH-211的臨床I期研究成果(摘要編號2539)、治療B細胞淋巴瘤的mRNA療法(摘要編號2357)、治療默克爾細胞癌(Merkel cell carcinoma)的mRNA疫苗(摘要編號2637)、在晚期實體瘤中給予IL-12自我複製mRNA–STX-001併用Pembrolizumab的臨床I期研究成果分享(摘要編號TPS2696)。
三、以人工智慧實現癌症治療的真正改進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正迅速改變醫療產業,帶來許多新的趨勢和應用。跨國科技大廠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在2024年世界政府高峰會上發表談話,意旨生命科學將會是下一代的當紅炸子雞。AI整合方案已實現定點醫療與照護、醫療紀錄自動化、行動/遠距醫療及去中心化醫療。此外,生成式AI技術,如ChatGPT,也在醫療領域中開始應用,包括改善診斷、總結病人就診情況、簡化流程及加速研究。觀察2024年ASCO年會,AI的應用出現在精準醫療、治療組合建議、精準診斷、醫院管理、患者管理與護理服務等領域中。其中一場演講主題:利用「人工智慧」實現癌症治療的「真正」改進,請來了Alyson B. Moadel博士分享了如何利用AI患者導航器(AI Patient Navigator)重新吸引患者預約並參加大腸鏡檢查篩檢。美國某些弱勢社區在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篩檢的障礙可能會導致晚期診斷和較差的治療結果,並且與順利執行篩檢的區域相比疾病治療的成效差異非常大。以紐約一間癌症中心為例,儘管病人導航員(Patient Navigators, PN)對少數族裔和弱勢群體進行了積極推動,但2022年仍有58.7%(1,925/3,276)的患者取消或未出席其結腸鏡檢查預約,即使PN重新接觸努力使410名患者(21.3%)完成了大腸鏡檢查,但仍有1,500名患者未進行可能挽救生命的大腸直腸癌篩檢,診斷延遲導致許多服務不足的少數族裔和低收入者承受不成比例的癌症負擔。在這項品質改進研究中,AI患者導航器-MyEleanor被用來重新吸引錯過初次大腸鏡檢查篩檢預約的患者,MyEleanor代替PN致電患者討論重新安排時間、評估吸引患者的障礙、向臨床工作人員提供重新安排時間的協助,以及提供手術準備提醒電話。當工作人員短缺和繁重的工作量削弱了我們進行各種和多種接觸患者的能力時,該計畫填補了重新吸引患者接受護理的一個重要空白。超過一半(57.0%,1,368/2,400)取消或未參加初次大腸鏡檢查預約的患者透過電話回覆MyEleanor,在這些患者中,超過5成(57.7%,相當於總人口的32.9%)接受轉移給人類患者導航員以重新安排他們的手術。AI患者導航器將大腸鏡檢查完成率從1成提高到2成,患者總數增加了約36%,展示了人工智慧擴大覆蓋範圍的前景,改善檢測並提高結果。
同一場演講主題中,慕尼黑大學醫院Daniel Kates-Harbeck醫師,介紹其團隊如何應用AI技術聚焦於HR陽性HER2陰性早期乳腺癌(Early Breast Cancer, EBC)的預後評估。他們利用ArteraAI的多模態人工智慧(Multimod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MAI)平台,基於臨床試驗數據(WSG PlanB試驗和ADAPT試驗),開發了一個預後模型。研究方法包括從術前乳腺切片和H&E組織切片染色獲得組織病理圖像數據,並將擁有可用圖像和完整數據的5,259名患者分配到開發和驗證組別,用以訓練MMAI。結果MMAI給出的分數與復發風險顯著相關,顯示MMAI技術可以有效用於HR陽性HER2陰性EBC的預後結果預測,並有助於進一步實現個人化乳腺癌的管理。
四、臺灣學者參加ASCO年會,最新研究成果閃耀國際舞台
許多臺灣的優秀研究也參加了2024年ASCO年會,除了海報展演(poster session)之外也參與了口頭演講(abstract presentation)的環節。中央研究院楊泮池院士於會議中分享臺灣的早期癌症篩檢研究計畫,該計畫每兩年對重度吸煙者和有肺癌家族史(Lung Cancer Family History, LCFH)的受試者進行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 LDCT)篩檢。臺灣肺癌發生率一直在上升,其流行病學特徵與西方國家不同,值得注意的是,非吸菸肺癌占60%以上,其中一半肺癌確診時已處於晚期。臺灣在推行肺癌防治工作的過程中,如果僅針對吸菸者進行篩檢,等於將三分之二的潛在高風險者排除在外。因此,為了早期發現,臺灣啟動了一項國家計劃,針對抽菸者、不抽菸有家族史的民眾,藉罹癌者在就醫時,透過健保系統主動提醒他們的家屬或有血緣關係的人,也需接受LDCT篩檢。結果顯示LDCT的早期篩檢使晚期肺癌顯著減少77.0%,其中重度吸菸者減少53.0%、LCFH的非吸菸者減少了85.0%,並可進一步預測肺癌死亡率將降低55.0%。針對這項研究芝加哥大學Jessica Donington醫師,在演講中秀出臺灣國旗提出這些策略是否能轉譯至西方人口上的期待,顯示該成果獲得正面的肯定。
臺大醫院楊志新醫師也在ASCO會議上報告了一場關於肺癌的研究,關於以Sunvozertinib治療具有EGFR外顯子20插入突變之鉑類預處理NSCLC的跨國關鍵研究–WU-KONG1(NCT03974022)初步分析結果。接受過晚期NSCLC的鉑類化療的184名患者隨機接受200毫克或300毫克的Sunvozertinib治療,根據評估,最佳客觀反應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為54.3%,2.9%的患者獲得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 C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 DCR),包含CR、部份緩解(Partial Response, PR)和疾病穩定(Stable Disease, SD),為90.8%,主要終點達到了預定目標,具有統計意義。該研究初步分析的結果顯示,Sunvozertinib在經鉑類預處理的EGFR外顯子20插入突變之NSCLC中表現出良好的抗癌功效,且安全性尚可。
五、2024年ASCO年會廠商參展以小分子藥品及抗體藥品為主流
除了前述醫療新知會議與演講分享外,ASCO現場也有一塊區域提供海報展演會議以及廠商展覽攤位設置。2024年ASCO年會累積共有577家廠商或協會參與設展,廠商類型涵蓋:新藥、人工智慧、生物技術、生物標記、臨床研究服務、職涯規劃、健康服務、影像醫學、診斷、核子醫學、患者權益、製藥、個人化醫療、數據與市場分析、刊物、國家學會…等多種類型。觀察參展廠商,各大藥廠均共襄盛舉;參展廠商會在自己攤位最顯眼的位置展示其主要銷售產品或是主要推薦產品,本次參展的廠多以小分子產品或是抗體產品做為推廣標的,如:Eli lilly於2023年獲FDA核准的Jaypirca(pirtobrutinib)、Taiho Pharmaceutical於2022年獲FDA核准的Lytgobi(futibatinib)以及暢銷藥品Lonsurf(Trifluridine)、Daiichi-Sankyo的Dxd ADC技術平台與Enhertu(trastuzumab deruxtecan)、Novartis的Asciminib、Sanofi的Sarclisa(isatuximab-irfc),以及AZ的Tagrisso(osimertinib)等。小分子化合物通常可以口服給藥,方便患者使用,給藥便利性高;且能夠穿透細胞膜,細胞滲透性高,可作用於細胞內標靶,如酶、受體或代謝途徑,以抑制癌細胞的生長或促進細胞凋亡。抗體可以精確地靶向特定的細胞表面抗原,專一性高,可降低對正常細胞的影響,減少副作用;並且某些抗體可以激活免疫系統,促進體內的抗癌免疫反應,如PD-1/PD-L1抑制劑。期待在新技術發展之下,細胞治療、基因治療、核酸藥品、癌症疫苗…等,這些正在發展中的新平台,也能為疾病治療帶來新解方,造福患者,並成為未來廠商展覽關注的焦點。
六、結語
有個關於ASCO的故事是這樣寫的:一直到2000年代初期,ASCO才開始將年度會議的研究摘要彙編成一本書籍,郵寄給付費的ASCO會員。後來,一些敏感的投資人為了取得資訊上的優勢,會向ASCO會員借用摘要書籍,以便能依據揭露的資料進行交易。隨著越來越多的投資人效仿此舉,這些資訊揭露往往會在正式消息公布之前,顯著地影響投資人的目標獲生技公司的股價。顯示ASCO年會在醫藥產業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對全球生醫產業具引領風像趨勢之重要地位。
ASCO年會是癌症研究和治療領域的一個重要平台,匯集了全球最頂尖的專家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對於推動癌症領域進步和改善患者護理具有重要意義。臺灣在醫療與新藥領域持續積極參與,不僅引進國際先進技術、並與全球頂尖研究機構合作,也投入創新和科學研發。我國已有超過150家新藥開發廠商,並有32件新藥產品獲准上市,其中16件於美國、歐盟、日本、中國大陸等國際成功上市。在精準醫療方面,臨床階段產品有將近5成以癌症治療為發展方向。期望,隨著在醫療資源和技術的不斷發展,臺灣可在國際癌症治療與新藥發現的舞台上發揮更加重要的角色。
ITIS智網 http://www.itis.org.tw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科專計畫成果,未經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