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精準醫療再掀話題

BBA會議第二天聚焦創新科技

 

  亞洲生技產業年度盛會─2018台灣生技月活動於7月18日揭開序幕,當中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BioBusiness Asia Conference (BBA) 於今年更擴大為3天,內容除了探討生技產業國際趨勢,亦聚焦在精準醫療、人工智能、藥物開發、投資模式、創業創新、及未來科技趨勢等議題。BBA第二天19日在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與財團法工業技術研究院共同主辦邀請多家國際知名大廠探討下一代精準醫療與創新科技和人工智慧的結合,以及智慧精準醫學未來扮演的重要角色。

 

  科技部蘇芳慶次長首先致歡迎詞,他表示精準醫學是台灣政府未來發展的重要目標,台灣五六年前即開始推動Biobank包括國家健康資訊,今年國家健保署嘗試將台灣醫院資源串聯一起,共同分享數據,科技部也提供經費讓台灣大學和成功大學進行精準醫學、人工智慧的研發和人才培訓,特別推動台灣與全球先進大公司連結,期待這次論壇有更多的交流。

 

嬌生集團診斷研發部門全球負責人馮玉蓮分享大數據於精準醫學趨勢,她表示未來所有數據都能結合在一起,納入人工智慧來輔助醫師推動精準醫學,精準醫學的發展是環環相扣,大數據整合、資料品質交換,分析上的準確性和安全性都是考慮的重點,主管機關須制定人工智慧的準則,以利精準醫療的發展。

 

阿斯特捷利康伴同式診斷部門全球負責人Thorsten Cutjahr在診斷市場已開發30多項biomarker,以藥廠角度來探討病患需求,精準醫學是需要適合的檢體,透過biomarker與伴隨式診斷來幫助病患得到好的治療,改善與預估,才可避免不必要的治療,提升病患生活品質,降低臨床上的錯誤與失敗,讓醫療資源更好的運用。

 

  Elucida Oncology董事長 Edward Rosen則分享精準醫學的開發,需要建立夥伴模式來執行,Elucida Oncology擁有核心的奈米抗體技術,可以針對不同ligand標靶腫瘤細胞。他強調,小蝦米打敗大鯨魚,需要運用不同領域的技術整合,包含產學機構、業界的合作來加速精準醫學開發,使病患得到更好的治療。

 

  下午場由生技中心吳忠勳執行長開場首先致詞,他指出,精準醫學提供新的機會讓我們去處理難以治療的疾病去完成未被滿足的需求,過去DCB在製藥及開發新藥上已經累計不少的經驗,而發展精準醫療需要找到對的病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必須要有一套系統,透過國內外的技術結合,將生物標記(Biomarker)早期納入來開發新藥。下午場也著重於Biomarker在精準醫療上的運用,以及藥物的開發與趨勢。

 

  下午場首先由嬌生集團世界無疾病加速器部門全球負責人Ben Wiegand分享實現無疾病是世界的願景與生醫照護的創新方法,他表示,每個人病情惡化層次不同,對疾病了解越多我們越能預測疾病的發生,現在已經是數位化的時代,未來的醫療保健包含各種專業的領域的整合。

 

  Syneos Health 執行總監 Alvin Tan則探討精準醫學的真實世界證據,在製藥界已25年經驗在亞太區也有許多臨床經驗,首先談論付費者的期待,以及醫生在臨床開發的角色。現今醫療支出不斷攀升,從過去的1.3%增加到4%,平均三人服用一顆藥,到現在平均每人服用一顆的比率,未來五年更將有225種新藥進入市場。然而政府為了照顧病患而降低藥價成本,進而影響壓縮製造商的開發成本,因此說服病患使用是很重要的策略,因此需要大量的證據支持適應症並鼓勵病患參與。

 

  精準醫療的工具引起很多科學家的注意力,科技加速臨床試驗發展,在精準醫學世代,以Biomarker做基因組檢測,FDA也批准了以Biomarker基準的適應症;過去適應症的核准是以疾病的病理學、組織學來定義,但MSI (microsatalite instability)是以腫瘤Biomarker來定義,病人若有MSI高表現,DNA修復失常就會造成突變蛋白,而抗PD-1免疫治療就能去清除這樣的蛋白。美國「21世紀醫療法案」,批准了以Biomarker替代endpoint表現,鼓勵創新在檢驗上發展。

 

他也表示,這是醫學在發展上的轉變,收集患者的偏好與回饋,可以開發更適合的醫材,患者參與臨床試驗是FDA的優先考量的策略,加入患者與照護者的意見也是未來藥物開發的趨勢。

 

  最後吳忠勳執行長結尾時表示,精準醫學利用Biomarker用於診斷、監控並整合到藥物的開發是很重要的,除此之外符合核准的規範,更要以病人為中心並從病人的回饋中去修正,以利藥物開發;另外,國內外的合作,更能加速研究的發展,收集資料面對數位化結合人工智慧的世代是未來的趨勢。